品牌总网
品牌总网 门户 人物访谈 查看内容

专访开始云创始人柏春林:十年创业,不忘初心

2017-4-6 14: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8| 评论: 0

摘要: 【编者按】一个十年创业公司,专注一个产品方向,被50000家企事业单位使用,拥有超300万用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期间经历过合伙人的离开、资金的断链,是如何撑到今天的?技术又是如何支持着产品的迭代开发?日前, ...
【编者按】一个十年创业公司,专注一个产品方向,被50000家企事业单位使用,拥有超300万用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期间经历过合伙人的离开、资金的断链,是如何撑到今天的?技术又是如何支持着产品的迭代开发?日前,CSDN专访了开始云创始人柏春林,请他分享创业感悟、技术之道等。

【受访嘉宾介绍】
柏春林,开始云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硕士,硕士期间做企业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切实感受到企业“文档管理”痛点。于2006年创立本公司,试图通过努力为世界带来改变,是互联网行业中难得的“十年创业,不忘初心”的长跑创业者。同时也是耐力型极限运动爱好者。

【以下为专访正文】

Q:请简单介绍下您和目前的工作,以及关注的领域?

柏春林:开始云的创始人,自毕业起开始创业,长期关注to B的企业非结构化数据管理领域。产品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在安全方面,知识传承方面,协同办公方面以及移动应用等方面展开。

大多产品与文件和非结构化数据挂钩,因而在技术方面关注较多,常用包括分布式存储、搜索引擎、文件处理技术等。相关前沿技术包括文本语义分析和深度学习,以应用于办公类文件的人工智能AI方面。同时还关注Docker技术我、容器技术。此外,因为公有云产品的持续运维需求,也涉及包括Spark在内的其它热门技术。

Q:目前在应用技术方面,运用较多、较为深入的是什么,是否有一个具体标准以衡量Docker用量?

柏春林:上述部分技术尚处于储备阶段,并未参与实际生产环节,其中包括Docker、Spark等。但还有一些技术已应用于生产环境,例如分布式存储、搜索引擎、文件处理等。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分布式存储、搜索引擎、文件转换处理。

Q:您是如何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经历?

柏春林:首先我是技术出身,本科专业是技术方面的。硕士期间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受到一些管理理念的洗礼。这为我的IT创业之路奠定了足够的技术储备。此外,我的硕士论文是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之外,还涉及到一些实践IT工具的IT系统开发。我们基于一些开源系统研发了一套知识管理系统。随后,一些MBA的朋友将该系统在其公司进行实践应用,此时发现企业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认知和接受,最终往往落地于文档管理。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这类显性需求方面较为明确,例如需要归档、存储、备份的内部文件。因此,毕业后我们便以此为切入点创立了开始云,距今已经发展了十年。

Q:创业之处打动您的一点是企业本身内部对文档管理的需求。您觉得这个需求经过了十年,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现状如何?

柏春林:有变化。首先,那时很多企业并未接触过文档管理行业。但如今,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IT服务公司已经开始渐渐接触并了解该行业,包括文档管理、内容管理、企业网盘等。情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最先用户要求搭建一个文件的共享平台用于替换共享文件夹,这是一个最初级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用户间产生了移动办公的需求,而这类需求也是06年所没有的。渐渐地,用户会提出全方位的安全的需求,用户在管理方面也变得越来越精细。当然因为我们针对的主要是大客户,大客户在管理的精细度方面会和小企业有显著的差异。这也体现在我们的内容管理领域。实际上在几年前,这种体现并不明显。所以在管理的精细化方面,变化尤为突出。

在移动办公和用便捷性方面,如今的客户需求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内容载体是文件,文件在企业里,所以未来会产生一个大趋势:文件来源越来越碎片化。文件的使用点,使用入口也愈加多样化。所以当一个入口变得愈发困难,内容变得愈加生态化,内容方面这样的趋势也会更加明显。

公司管理层对管理的精细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户在使用方面,不仅有移动应用和便捷性的需求。实际上,在智能办公方面,用户的需求也逐渐精细化。为求便捷,用户希望办公环境更加智能。对比过去,我们要面对更多、更为多样化的需求和挑战。

Q:十年坚持,您站在创业角度有什么心得和体会可以分享?作为技术人身份的企业级市场创业者,从SaaS的角度对比国内外差异,您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柏春林:第一个方面是一些创业经验。实际上技术人一般都会比较专注,比较坚持。很多人的信条就是“成功一定要坚持”,然而只有坚持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还有一些重要因素。尤其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要随时拥抱变化,这一点对技术人而言尤为重要。这个开放不仅要求拥抱新技术,因为技术服务于用户需求,所以需要依据用户需求不断调整变化。小公司的优点是调头速度快,因此在成长过程当中,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时刻为改变和调整做准备。坚持初心的同时,具体的行事方式也可以变通。可以多倾听他人意见。盲目坚持可能会变成固执。如果足够开放,拥抱变化,还会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协作,从而获得更快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国外很多公司做SaaS的估值可以很高,而国内在这方面却很艰难。SaaS方面有很多的趋势,例如创业之初就做平台,实际上小公司不可这么操作。可能需要去找细分的领域,瞄准一些比较垂直的领域去做一些专注的应用。实际上信息化的浪潮一直在更迭,面向企业的信息化不同于to C的信息化,因为SaaS是租用的形式,所以客户也不是选择了一个供应商就一直不会变。选择切入点很重要,但只要团队可以快速拥抱变化、进行调整,在执行力方面也能强过其他团队。

Q:开始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KASS企业内容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是什么?以及他的客户群体画像是怎样的?

柏春林:KASS系统是一个私有云的企业内容管理的一整套解决方案。KASS系统主要是面向大企业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全面管理。比如说存储方面、安全方面、数据生命周期方面、数据使用效率方面等。具体而言我们有集中存储、同步、全文搜索、权限管理、分享、协同、移动办公等这些方面的应用。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客户群体,我们的竞争优势是围绕这些客户的需求来展开。我们的客户群体主要是知识密集型的,大型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客户往往还是处于比较朝阳的行业,这些客户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能力还存在一定制约,它们不是一个IT类的公司,我们为这类愿意花钱在非结构化数据方面进行大力改造的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因此我们的产品也是在面向这些企业,在合作过程当中不断打磨我们的竞争优势。

我们的竞争优势是全方位的,除了产品、服务,其他方面也有,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们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我们的整个内容管理系统围绕的是企业内容,内容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用户使用内容非常高频,所以工具性非常强。另一方面因为它属于企业的内容财富,无形资产,所以大企业对它的管理规范性、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强。所以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一些相应的竞争优势。

此外,我们在底层技术方面也有这样的一个系统。第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工具性,工具性方面我们尽力降低我们这个产品作为一个工具的使用门槛,所以我们在产品易用性方面下了极大的工夫。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像我们系统的权限体系,我们有一整套和权限管理相关的理论体系。此处的权限是围绕非结构化数据的权限管理。衡量一个权限管理体系的好坏,关键是两个要素,第一,这个权限体系是否足够严谨;第二,这个权限体系是否足够的灵活。实际上对于大企业而言,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权限管理设计,若不严谨,则能很难满足其需求。若不够灵活,企业里面在实施这样一套权限体系的时候就会变得极其艰难。所以我们尽可能在这两个方面做出平衡,使其既严谨又灵活。这是关于产品功能方面的,这方面我们的综合得分非常高。

在后端的技术架构方面,还有一些产品前端看不到的“内功”优势。围绕文件,有几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1.存储;

2.文件本身的处理(比如说文件的格式转换);

3.文件的搜索;

4.文件的在线预览、可视化。

这四个方面是文件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功,每一个方面我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存储方面,我们有全自主研发的KASS分布式存储的产品;在文件的处理方面,我们也有自主开发的FPS的文件处理技术等。文件的存储、处理、搜索、在线预览、可视化,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有相应的自主技术积累。

Q: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该产品的发展历程?

柏春林:第一代产品在2006年推出。那时产品相对简单,主要用来替代共享文件夹。

后于2009年推出第二代产品,依然是KASS系统,第二代的KASS系统就不同于第一代,是一个模块化的设计,我们基于这样一套架构开发了很多的功能模块,比如文件规格的模块、文件的协同模块、文件的工作流模块等。我们都将这些功能模块化,可按模块销售、开发。一直以来我们也意识到存储这一块的问题,这是很多企业在使用内容管理系统时经常面临的问题。我们一直在研发KASS分布式存储系统来帮助企业解决这些存储问题。

KASS分布式存储系统直到2014年才正式推出。我们之前也积累了很多关于文件处理以及预览的技术。这些技术到了2015年才正式稳定,渐趋成熟。所以这些方面的产品也一直在演进,包括我们今年马上要推出的公有云的产品。我们未来会发展为公有云产品和私有云产品两条产品线。

Q:安全永远是企业级产品的第一要素,从产品和技术层面,您是如何保障用户安全的,能否分享一下KASS在安全方面的特点?

柏春林:实际上在企业当中,安全问题很多时候是全方位的。因为我们守护的是企业非结构化数据,所以我们主要关注企业的非结构化数据方面的安全。而其它一些通用的安全,比如说登陆的安全,我们不会特别涉及,因为那是所有系统都包含的内容。

我主要围绕非结构化数据安全来做交流。首先是物理上确保文件本身的安全,我们支持服务器子网的部署。其次是存储的安全。存储安全有两个细分:一是关于文件会不会损坏或丢失。二是文件会不会被非法访问。

针对这两点我们也都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损坏丢失方面我们有存储安全,我们的分布式存储里可以对一个文件进行多副本的备份防灾。另外一个就是非法访问的问题,我们可以配合企业进行加密存储,这样即使是管理员对该文件非法访问,打开的也会是乱码。这是存储方面的安全。

涉及到用户登陆进系统的登陆安全方面我们先跳过。用户登陆进入到系统后,用户在使用时,安全性一般会有使用前的访问控制,和使用后的审计。使用前的访问控制一般是以权限控制为主,好的权限体系既严谨又灵活,在这方面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同时,我们还提供了日志、警报等方面的功能来确保使用后的审计。

除此之外还有稳健的传输安全,我们支持FSL的安全传输,文件从服务器端、云端下放到了客户的PC电脑上,到了用户端之后,依然存在使用安全问题,就是扩散方面。我们也有相应的面向企业防扩散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围绕文件存储、可用、全生命周期每一个环节进行的全方位安全管控。

Q:开始云的CTO和技术总监等大多来自华为,为何您有这样的选择?以及目前的技术团队规模和人员分配是怎样的?

柏春林:之所以华为的同事在我们企业当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因为我们的私有云业务(KASS企业内容管理的业务),更多的是面向大企业的。面向大企业时更多是大项目的运作机制。华为研发管理、项目管理的理念在我们这里可以得到有效应用。比如在项目的研发质量控制方面、项目交付控制方面,和产品的可靠度管理方面,我们都极大地借鉴了华为那一套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因此我们的产品质量、可靠度在业内都非常好,同时我们项目交付的满意度在业内也是极高的。我们围绕项目这一条主线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在团队方面,我们实际上属于一家技术和销售并行驱动的公司。技术团队占我们整个人员比重的40%以上。其中有一半负责产品研发,还有的负责项目交付和技术支持。

售前是技术支持,售后属于交付。交付之后还会有售后的技术支持。在交付方面,从客户的第一通电话到我们和客户开始接触签单,这个过程当中会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会有相应的产品咨询,中间会围绕我们的产品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签单后会有专门的项目交付组去询问客户,把这个项目落地。当地交付结束,客户上线后,就进入上线之后日常的技术支持环节。这是我们目前的运作模式。

Q:产品开发人员在产品创新和改进方面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方法?

柏春林:实际上我们面向B端做的产品很多都是以求稳为主。但我们在做产品时,的确也引进了不少框架技术。在引进一些第三方技术时,我们一般会考虑引进比较新的技术框架。比如我们前端用(34:11),后端用(34:20)这种搜索引擎的分布式产品。用(34:28),我们也做了Agent这样的负载均衡,也有相应的API层,这样的API层也将其封装成(34:46)这样的标准。当然这里也有一些我们自己的关键技术,是一些自主积累的技术。例如我们的KFS私有云,还有FPS文件处理。若说创新,若每一项单独评判,这些技术也许都不算创新,但是如果基于我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对产品的理解,我们串联这些技术,打造的就是一个充满了微创新的产品。在内容管理领域,产品本身工具属性非常强,虽然其管理非常重要,但因为文件是用户天天要用的,所以工具性也很重要。对此我们更提倡微创新。

Q:能否再多介绍一些KFS的内容?

柏春林:它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历经多年发展,我们发现若要做好企业的内容管理、文件管理,一个自主的存储系统很重要,这算是一个核心技术。因为虽然我们在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分布式存储系统,但都不是面向我们做的这种行业。面对内容管理企业,一般的分布式系统往往无法更好地满足其中一两个典型需求。其一是海量的小文件如何去存储,比如Word文件、PDF文件,可能一个文件仅有几兆。

其二是很多企业有好几个分公司,比如北、上、广各一个办事处,这个时候,他三个点的用户用文件时,都希望就近使用离自己较近的服务器上的文件。但是他们使用的时候往往又要用同一套系统。很多时候需要在存储上解决数据跨地域就近传输的问题。现在市面上也没有合适的现成的分布式系统去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我们自主开发来满足我们企业在存储、传输方面的需求。

Q:您很喜欢耐力型极限运动,为何选择这个运动,以及从中您收获了什么?

柏春林:我比较喜欢高海拔、长距离的徒步穿越。对我来说跑马拉松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对做企业的人而言也是考验意志。我觉得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和自己对话。因为很多时候是需要把自己放空,这样的话你想很多问题可以想得更明白,你可以有更加清晰的价值观,很多时候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企业,都需要去做出取舍。到底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也许终日沉浸其中而不得解。有时把自己放空,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包括我们做产品,我们现在常听的就是做减法。我们看到很多的产品上面的功能非常多,但最终能落地吗?那么多功能落地之后,用户是否每一样功能都会用,还是用户用其中一个,若用户只用其中一个,那个功能又是否做好了?其它没有用到的功能是否给用户造成了障碍?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我很享受这样的运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6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