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有句名言,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饰战略的懒惰。如果把我们一生的精力和时间都算成是要经营的对象,用投入换得产出,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不白白耗费时间? 想好要做什么是头等重要的。而这种思考的前提则是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时代或许可以看作是趋势的总和,在这个万物互联技术加速突破和迭代的时代,连接是大趋势。我们也需要有一种相应的“进化”。本文正是关于这种进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感知能力。 01、连接时代扑面而来 尼采说:“人的生命有着各自的节奏和基础。”历数我们身后的那几千年的岁月,熟读四书五经、通读资治通鉴就可以达观地看待问题,而一旦掌握了历史规律的脉络,便可以运筹帷幄之中,有人称,这种对兴衰罔替的深刻理解叫做“第六感”。 托克维尔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他将旧时代的本质总结为“个人自由和中央集权的对抗”。而掌握了“第六感”的人便能了解它的局限,规避它的风险,更好地顺应时代,成为时事中的英雄。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呢? 这个时代有这么一群人:寒窗苦读十年书,进了985,找到了所谓的好工作,兢兢业业恪守本分,却就因为没下海没买房没炒股,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落后了同龄人几十年。这种越努力越贫困的“低水平勤奋陷阱”现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问题? 对,是方向出了问题。 这个时代的富豪和精英成功的背后似乎都藏着无数的商业逻辑。我们试图总结,却发现有一股洪流拽着我们一路飞奔,一句物是人非无法形容这个时代的巨变,特别是在中国。 过去的几年间,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自媒体的持续性爆发以及知识经济强势崛起,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我们指向了一个更为复杂、高频以及超音速的轨道。如何在这个高速运行的时代里,找准自己的定位,发现时代聚变中的挑战和机遇,是每一个创业者和企业家,甚至普通投资者们关注的话题。 02、有一种感知力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话题,乔舒亚在它的著作《第七感》种提出:在这个时代,人们应该还要有第七感——透过事物看清连接如何改变事物的能力。我们面临着种种可能性和脆弱性,但我们还不了解,挑战随时可能出现。他提出论断:不具备第七感、感知不到网络力量的人将在斗争中败下阵来,就像任何试图阻止未来的人往往以失败告终。 是的,第七感能帮助我们找到时代的风向。 在这个连接时代,如果一个人拒绝去感知这股力量,不去顺应这股力量,他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连接带来了时代需求的变化,当世界上有十亿网民的时候,Facebook就自然地出现了。同时,每一种新兴事物的产生,又是一种破坏,因为现有的均衡状态会被打破。危险就存在于我们无法控制这种状态是不是一直朝着良性的发展方向行进。 03、第七感,你也可以有 第七感,它能通过后天习得吗?如果能,你怎么get?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了解:连接时代跟我们过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我们首先来举一个语言优势相关的例子。 第一步:观察到这个时代发展的风向 在未来,掌握多种语言的人将会逐渐失去这种语言方面的优势。在连接时代中,力量并非积聚于讲英语的人的口中和头脑中,而是掌握与控制了最优翻译服务器的人手中。如果你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去寻找在连接时代更具有优势的能力和机会,便是培养第七感的第一步:观察到这个时代发展的风向。 乔舒亚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教孩子们如何构建人工智能计划或就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观进行辩论将会是未来教育必然发展方向。 当然,连接带来的也并不总是危险和挑战。它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影响:连接时代,科技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压缩了时间,用更少的消耗做更多的事情,我们似乎终于有机会有限的时间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活得更加精彩。 但是,时代的发展真的在指向一个更为自由和精彩的生活方式吗?比如,最近《巨婴国》被禁引出的新闻又引来了来自微信朋友圈的一波热议,这本身其实已经算不上什么大新闻了。毕竟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了每天早上打开朋友圈,被某一个时间段的同类新闻“刷屏”。 事件发酵的一周之后,真相是什么已然无关紧要,事件带来的外部性影响反而再次掀起了人们的讨论:这本书够格被禁吗?这本书算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吗?最终,答案变得不重要,“事件”背后可能只剩下了少数赢家和一群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这就是网络时代的一个被不断重复的事件剪影,他可能前无古人,但其后必有来者。一切问题根植于网络,只有弄清楚网络系统如何运作,我们才能塑造这个时代,而不是被时代左右。 第二步:警惕批量化同质化的消息 培养第七感的第二步是,警惕批量化和同质化的消息,在做决定之前,弄清楚源头,摸透脉络。善于利用信息的传播,而不是被未经证实的空穴来风所左右。我们虽然未必能够看清楚来龙去脉,却必须对这被网线连接起来的世界心存向往以及必要的警惕。无论在哪个年代,时刻警惕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既不被不同意见左右,也不被迎合的意见(同质化信息)迷惑,始终找得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乔舒亚在第七感的概念之上,进一步提出了门户领域的概念:世界并非是一个庞大、变频、均等联通的表面结构,而是被一个个大门紧锁的密闭世界填满。大门紧锁,内外有别。 “若说塞西尔·罗兹时代的雄心是开疆拓土,在我们的时代,力量在于构建和掌控被大门分隔的空间,也就是门户领域。“ 每天,我们在地铁上,自然地掏出手机点亮屏幕的那一刻,我们便不经意进入门户领域。当我们买电影票、上网挂号、通过各类社交平台与好友联系时,我们便走进了门户领域。简言之,当我们相互连接的那一刻起,我们便进入了门户领域。 那么现在你是不是有点明白什么是门户领域了?是的,你可以把它理解现在非常火热的一个词:生态圈。这一概念最早被纳入商业研究可以追溯到1993年,穆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第一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通过后来的学者不断地完善,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直至今天,我们对它的第一联想,可能就是阿里巴巴、小米以及乐视等公司。在过去的十年中,马云、小米以及贾跃亭都在这一领域做了诸多的尝试,无论成败都是未来值得探讨的宝贵财富。 生态圈与原有的商业价值链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价值链模式强调如何利用企业已经拥有的,即内部资源形成竞争优势,而生态圈则强调企业如何通过建设一个价值平台,通过平台借助、撬动圈内其它企业的能力,而形成竞争优势。这些“门户”似乎在为我们提高越来越多优质的服务,变得越来越聪明,它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系统同时就会变得更智能,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的用户。 那么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想被时代左右,学习和运用第七感。我们将如何定义自己?我们会成为门户的看守者还是被看守者? 第三步:创造门户领域,成为看守者,保护“门内”秩序 连接是一把双刃剑。他帮助我们“压缩时间”,让我们的生活看似更加精彩;却同时令我们的知识和领悟力趋向简单直接:既然我们的计算能力注定无法超越机器,我们所流利掌握的语言也终将被网络超级翻译器取代,那么我们是不是应当索性放弃这种无畏的努力? 当然不是,我们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第七感,善用一切资源,在时代的洪流里,找对方向,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