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艺术的作用是什么? 无数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又被“艺术本来就无用”这样的“唯实用论”答案搪塞。 前段时间,笔者进了自家小区业主群,群里有邻居问,小区附近的“声乐培训班”“舞蹈培训班”是否还招生?想让孩子入学。 笔者大吃一惊,毕竟在我的认知里, “奥数班”“雅思班”才属于课外培训啊,以前参与户外运动都会被家长定义成“出去玩”。转眼间,近几年的家长让孩子主动与这类艺术课程结缘。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培训绘画、音乐的等技巧,甚至还让孩子参与偶像团体的“练习生”选秀。诸如此类的选择不胜其数,正代表了当代家长不只关注孩子们对基础学科的掌握程度,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生活中的情趣,艺术上的审美。 ▲ 教育理念转变为从小培养艺术感知 古希腊人说,音乐和天文学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天文学是研究永存于外部世界可见物体的学科,音乐则是研究深藏于内心世界的隐秘情感的学科。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理念如今摇身一变进化为pick“偶像练习生”,对于过往在个人能力培养上,只追求“唯实用论”的标准答案,当代年轻人给出了不一样的解答,他们更渴望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脚踏实地的同时更需要仰望星空,而现实生活里艺术感知就是他们接近“星空”其中的一种方式。 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 伴随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年轻人也对线下体验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目前的消费者群体逐渐年轻化,对于品牌方而言,也就意味着要更受年轻人青睐才能赢得市场。对于他们来说,单纯的“物美价廉”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他们更喜欢能够彰显个性、有文化的产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早年曾在微博上悲叹“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确实,美术馆不应是交易画廊、艺术品仓库或文宣橱窗,它要有自己的灵魂和脾气。美术馆这类本质上追求经济效益的场所,怎么与更自然地与文化做结合,恰恰是市场需要思考的命题。 位于广东顺德的「和美术馆」就是这样一座结合了艺术和零售的美术馆典范。它邀请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业界奖项“大满贯”得主安藤忠雄设计,常设中国近现代馆藏展厅及当代艺术展示厅,呈现20世纪中国近现代、全球重要当代艺术的精品收藏及主题策划展览。通过这些内容专题策划,有效地平衡了经济效益和艺术文化的占比,并由此一跃成为社交网站上的“香饽饽”,年轻人争相前往打卡。 ▲位于广东顺德的「和美术馆」 而这几年「故宫国潮风」盛行,“李宁*故宫”、“奈雪的茶*故宫”等等一系列破圈联名产品不断出现,生活新零售品牌“诺米生活”持续推出设计师款产品,落地新零售典藏馆,这一系列的品牌举动都证明了,商家们敏锐的捕捉到了消费者需求转变的信号,在其品牌养成过中程,不仅储备了充足的产品,更是转变为“识货”者的角色,对自身产品精心打磨,烙上文化的印记。在向消费者输出产品的同时,也输出了文化艺术感知。 “人”期待拥有独特社交符号 关于新零售,除了“线上线下全融合”之外,人们听到最多的恐怕就是“重构人货场”了,在过去十几年的概念里,企业只要提供到最有性价比的“货”,选到最具黄金位置的“场”,就不愁“人”的出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与需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商家无限接近消费者内心诉求成为可能。于是“人”便成为了这一新零售时代的核心要素。此时,由于消费者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完成消费行为,因此企业掌控“货”和“场”,占据价值链主导地位难以为继,需要配合“人”的因素,不断进行模式升级。 至此,零售业曾经崇尚的“薄利多销”与“物美价廉”均被颠覆。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商品本身,而是更在意其背后的新内容。换言之,商品的价值不再是价格这么简单,囊括了文化、艺术、创意,更包含了消费者对商品能提供的审美价值的期待,让他们可以买到能体现个人品味的商品,成为展示自我的社交符号。 耐“人”寻味的“典藏馆” 不少品牌根据市场变化,在领悟中调整战略,有新零售企业如NOME诺米生活,5月份在广州落地了第一家以沉浸式购物为核心的线下门店—“典藏馆”。馆中用尽了“对称”、“多彩”的设计语言,,给顾客带来无穷无尽的“探索欲”。而馆中展示的“设计师单品”,则用唯美的设计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产品类目,让“人”在这个“场”中,寻到只属于自己品味的“货”,寻到自己的生活美学和仪式感。 ▲SNOOPY史努比x NOME全新联名T恤 近几年,NOME仔细观察了市场动态,相继推出了以梵高为主题,与爱马仕合作设计师 Marie de Lignerolles携手打造的限量版包包,与《花生漫画》著名角色SNOOPY史努比合作的全新联名T恤……这一系列充满艺术感的IP产品,其实是NOME根据“人”的消费需求,在“货”的元素上作出了精准的调整,而“典藏馆”的落地,则是“人货场”这套组合拳调整的最后一步,对店面场景的进一步深化打造,使得“场”的场景更与艺术结合,耐“人”寻味的同时,也形成了艺术为品牌赋能的闭环。 从追求绝对的“GMV”到渴望“回头客” 电商行业的人肯定对「GMV」不陌生,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指的就是商品交易总额。 近年来,在企业的产品品质,出产成本已经把控到极致的情况下,怎么留住消费者,让消费者的消费周期更长,成为重要的命题。 市场上,企业把商业目标从传统的追求绝对的“GMV”,转化为深化品牌文化,要求线下消费场景的进步,这一切都是为了不急速地“榨干”消费者的期待,而是渴望获取更多认同品牌概念的“回头客”。 围绕「人」进行精细化运营的行为被企业提上了日程,深化消费者感兴趣的线下场景文化,能直接地让消费者感知品牌深度。在场景里无论是设计还是产品,企业都提供更多有趣的东西供消费者挖掘,恰恰是这种新鲜感,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生命周期。品牌的文化价值就成为了企业工作重点,进而重构了“人货场”的关系。 德鲁克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创造未来。”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6 Comsenz Inc.